第39章 伦理的边界-《心灵种子》
第(2/3)页
辩论结束后,团队陷入了沉思。艾米莉忧心忡忡地说:“我们可能低估了这项技术引发的伦理担忧。”
Raj补充道:“也许我们需要建立更严格的使用规范。”
那天晚上,我独自在办公室回顾辩论的录像。弗洛伊德老师静静地观察着我。
“感觉很熟悉,”他说,“当年精神分析被指责破坏家庭价值,催眠疗法被指控操控人心。每个突破性的心理学进展,都要经历这样的质疑。”
“但我们确实触及了更深层的问题,”我承认,“当我们可以影响人的潜意识时,界限在哪里?”
第二天,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邀请最严厉的批评者加入我们的伦理委员会。出乎意料的是,几位批评者接受了邀请。
在新的伦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,我们制定了“梦境技术五准则”:
1.仅用于缓解病理性痛苦
2.完全知情同意
3.尊重文化多样性
4.禁止任何商业或政治用途
5.完全透明公开
这些准则后来成为行业标准,但在当时,却在公司内部引发了争议。
“这等于自缚手脚,”一位投资人抱怨,“我们完全可以先发展技术,再讨论伦理。”
更让人压力倍增的是,竞争对手趁此机会加快了产品推广,他们的伦理标准明显低于我们。
在董事会上,我坚持立场:“如果我们现在放弃伦理底线,将来一定会后悔。科学不仅要问‘能够做什么’,更要问‘应该做什么’。”
最艰难的考验来自一位亿万富翁的邀约。他希望我们为他的精英俱乐部定制“快乐梦境”服务,开价足以解决公司三年的资金需求。
团队内部产生了分歧。陈浩认为可以接受:“只要不用于医疗,就不违反我们的准则。”
但苏晴坚决反对:“一旦开了这个口子,我们就背离了初心。”
第(2/3)页